随着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生效,中国钢铁业走出去面临外部市场挑战。CBAM将从2023年10月启动数据申报,2026年实施,2034年全面运行。与CBAM同期通过的EU ETS改革方案,将逐步削减免费配额,所覆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相比2005年应减少62%。CBAM首批纳入行业包括电力、钢铁、水泥、化肥、铝和氢。在过渡期,仅需履行报告义务,每年提交进口产品碳排放数据,不需要购买EU ETS履行清缴义务;水泥、电力、化肥三个行业的碳排放计量核算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钢铁、铝和氢三个行业的碳排放目前暂定只计量核算直接排放。中国出口欧洲的一般商品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初期阶段不在CBAM直接申报管制范围内。
为应对欧盟CBAM对中国相关行业产品可能的贸易冲击,深圳碳中和近年成功开发出“碳中和”牌工业生物燃气-生物炭、“碳中和钢”、“碳中和氧化铝”、“碳中和纳米碳酸钙(化工新材料)”、“碳中和生物炭肥”和基于生物质气化-炭化负碳排放技术的多种产品,并申请碳中和系列工业品专利,覆盖受CBAM影响的主要行业和产品领域,积极主动应对欧盟CBAM外部市场挑战。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轮驱动,中国超越单纯碳市场工具的气候治理方案
欧盟通过市场化管制碳排放机制的愿景与思路始终未变。据CBAM豁免条款规定,若欧盟碳市场与中国碳市场的纳入范围相同且定价相当,则中国相关出口产品可以免受CBAM的影响,这与2012年欧盟EU ETS航空排放交易指令的豁免原则基本一致。
首先,中国气候治理体系与欧盟存在根本差异。中国采用“1+N”“双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碳市场工具,政策引导提供清晰信号与明确目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轮驱动,不单纯依赖碳市场单一定价工具,管控碳排放将更加有效。中国钢铁业需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气候治理方案及其制度优势,了解中国在短流程碳中和钢前沿技术领域生物源创新方案的原创技术领先优势,努力走出一条中国5G、风电、光伏太阳能、新能源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成功模式的钢铁制造业大国到低碳高质量强国之路,抓住全球产业链重塑的绿色低碳发展历史机遇,标准引领国际钢铁业绿色低碳负责任高质量发展。
其次,企业应对外部碳市场定价的根本出路在于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突破氢冶金、低碳冶金、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将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确保行业2030年前碳达峰。中国钢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探索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及钢铁生产内生碳清除机制等前沿颠覆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直接碳排放。河钢集团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实现安全顺利连续生产绿色DRI产品,金属化率达到94%,关键指标完全达合格品标准,作为高端材料制造高品质洁净原料,是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的重要里程碑;深圳碳中和“基于负碳排放BECNU生态系统工程碳循环的碳中和钢”,利用鼎盛钢铁量子电炉加ESP近终形薄板无头轧制的国际先进工艺,以全废钢绿电冶炼和新能源物流叠加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生物炭”负碳排放工艺,产出家具、家电、汽车、动力与储能电池、海洋及铁路运输用碳中和钢,超越欧美低碳钢碳排放水平。
再次,中国碳市场目的、运行机制和价格与欧盟碳市场存在本质差异。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配额交易加权平均价为55.3元/吨,EU ETS总量市场价格在100欧元/吨。过高的碳价,依赖免费配额来支撑市场,EU ETS市场改革举步维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欧盟通过CBAM单一市场工具管控碳排放,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中国通过“双碳”“双控”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双轮驱动的气候治理方案,“胡萝卜加大棒”,建立健全创新驱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体现激励与约束并用,发展与减排并重的中国式气候治理辩证系统观。
最后,中国长期占据世界钢铁市场总量主导地位,碳排放逐渐接近欧美水平,其微弱优势并非不可逾越。正确认知欧盟通过CBAM市场定价工具管控碳排放的局限性,直面CBAM对钢铁业走出去的外部挑战。中国碳中和钢不同于欧美原创的非生物源氢冶金碳减排技术路线和CCUS工程碳清除技术路线,其气候变化自然修复与人为修复相结合。
中国钢铁业“双碳”战略下,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机遇”
由于中国与欧盟之间无电力贸易,CBAM对我国与欧盟贸易的当前影响总体有限,实质性影响较大的是钢铁行业。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6260亿欧元,其中钢铁151亿欧元、铝45亿欧元,均占欧盟进口第一名,化肥产品3.3亿欧元,水泥1146万欧元,氢3134万欧元,以上五项合计约199.7亿欧元,受CBAM影响的出口占比约3.2%。
面对CBAM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中国钢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把握绿色机遇,通过积极布局新技术新工艺与产品迭代升级,变压力为动力,极大地增强钢铁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能源的发展与转换、转型升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业支柱,是全球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新能源产业用钢需求将成为继工业化与城市化之后,支撑钢铁业下游产品需求的未来第三支柱和深具确定性的绿色机遇。中国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产品出口规模大、增长快,产业优势十分明显,钢铁业国内大循环,新能源用钢需求爆发可期。
其次,中国钢铁业走出去面临的供给侧改革无外乎对发展中国家的产能转移和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链的绿色投资与绿色供应链国际贸易。中国钢铁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链绿色投资与贸易、供给侧外循环,将是对中国钢铁业国内大循环最直接最有力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有利于形成中国钢铁“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欧盟《净零工业法案》提出的战略性净零技术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能、陆上风电和海上可再生能源、电池和储能、热泵和地热能、电解槽和燃料电池、生物质燃气/生物甲烷、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电网技术、可持续替代燃料技术,以及先进核能技术、核燃料循环废料最小化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其目标是到2030年欧盟本土战略性净零技术整体制造能力接近或达到欧盟部署需求的40%,加快推进欧盟2030年气候和能源目标及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提高欧盟工业竞争力,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支持欧盟实现能源独立。
另外,CBAM推高欧盟碳排放配额价格,将带动欧洲钢铁、化工等行业对光伏组件、氢电解槽和热泵设备等需求增加;2027年欧盟启动EU ETS II,道路交通和建筑部门纳入碳市场后,将进一步带动包括分布式光伏、电动车、充电与储能设施市场扩大。以电动车为例,2027年后欧盟市场预计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如果欧洲推动新能源产业本土化制造,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必将带动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新能源技术与投资需求的增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碳中和目标“新共识”下,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等“低碳经济”新要素、新动能、新红利,使“负成本降碳”成为现实,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重塑产业生态圈和供应链“绿色品牌”,减少碳足迹,放大“碳手印”,增强产品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所能带来的供应链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替代效果。
深圳碳中和首创“碳中和钢”,助力钢铁业应对CBAM外部市场冲击
世界钢铁协会对“碳中和钢”定义为,钢材生产时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与利用碳汇设施从大气中收集的排放物能够取得平衡,这种钢材就可被称作“碳中和钢”或“净零碳钢”。
中国钢铁业在碳中和钢的国际技术竞争中并没有落伍。深圳碳中和的“碳中和钢”依据最新国际标准共识,通过脱碳工艺流程实质性再造、系统边界拓展、输入输出变革和颠覆性原创生物源中和技术创新,借助生物燃气-生物炭生态系统工程碳循环生物源技术,构建第三代应对气候变化新技术新工艺。
2023年2月17日,深圳碳中和申请“碳中和钢”中国专利并获受理。为国际竞争需要,深圳碳中和依据《专利法》规定,在申请日之后的4月17日首发“碳中和钢”民族品牌产品,并于4月21日以前沿技术论文形式发表,依法公布碳中和钢技术方案细节;4月25日,深圳碳中和中标鼎盛钢铁碳中和钢项目,世界首个碳中和钢合同落地实施,标志着中国钢铁业以实质性产业技术进步,应对CBAM外部市场冲击。
据测算,鼎盛钢铁碳中和钢技术改造前的吨钢碳排放量约0.552吨,低于全国短流程电炉钢的平均吨钢碳排放水平(0.6吨),国内领先。碳中和钢技改一期工程用生物燃气替代天然气,吨钢成本预计可节约46元(ESP薄板)至126元(H型钢),吨钢碳排放量减少约50千克,再考虑10%生物炭碳汇,鼎盛钢铁吨钢碳排放量可降至约0.45吨,达到或接近欧盟钢铁行业短流程电炉钢碳排放中位水平;碳中和钢技改二期工程在60% (ESP薄板)+40%(H型钢)产品结构下,采取绿电、生物燃气与碳粉替代及物流减排等全部碳避免措施后,仍不可避免的剩余碳排放量约0.068吨,通过加大生物炭负碳排放量环境收益,系统边界内对温室气体环境负荷全部内生抵扣掉,从而生产出碳中和钢,实现鼎盛钢铁产品净零碳排放,超越欧盟钢最低碳排放水平,获取具有全球共识的钢铁产品绿色溢价,吨钢超额垄断利润预计500元左右。
深圳碳中和首创的基于负碳排放生态系统工程生物源中和技术路线的碳中和钢,与氢冶金绿色DRI钢铁产品减排技术路线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电炉短流程钢产品质量与适用范围,形成钢铁业碳减排与碳清除技术的完美组合,将为中国钢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带来绿色新机遇。
- 快讯:8月9日泰山钢铁废钢价格下调30元2023/8/9
- 8月10日无锡新三洲废钢采购价格下调30-40元2023/8/9
- 8月9日国内废钢市场行情汇总2023/8/9
- 8月9日环京钢厂废钢调价汇总2023/8/9
- 8月9日连云港兴鑫废钢采购价格下调30元2023/8/9
- 今日国内废钢市场震荡偏弱 明日弱势调整2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