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碳中和的主要领域之一,对于整体的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聚焦工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强化绿色示范引领,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我们仍需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扬州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成效
能效水平品著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46%,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下降17%),以年均2.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6.8%的经济增长。2021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7%,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下降3.1%),降幅位居全省第二。2022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0.2703吨标准煤/万元,低于0.31吨标准煤/万元的全省平均水平,能效水平居全省第二。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支持高端、淘汰低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低端低效的落后产能,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2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开票销售占规上工业开票销售比重达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2%,分别较“十三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市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83家、淘汰落后产能39项,“十四五”以来又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9家、淘汰落后产能18项,产业发展质态进一步优化。
绿色产业初具规模。2022年,我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氢能等产业合计实现开票销售超700亿元,同比增长超60%,是“十三五”末的3.5倍。光伏产业链条完整,2022年开票销售近600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五;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节能装备生产三大领域,8家企业符合工信部节能环保装备规范条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充电服务的产业链条,拥有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022年合计生产超2000辆;储能、氢能行业顺势起步、快速布局,已聚集了一批国内领军企业及平台,制、储、用产业链初步形成。
绿色化改造深入推进。建立绿色化改造项目库,采用能源审计、节能技术推介、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节能改造项目235项,累计投资33亿元,实现节能17万吨标准煤。每年运用市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对企业实施的节能技术改造、工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改造等绿色发展项目进行奖励支持,2022年全市共支持绿色发展项目31项,“十四五”以来累计获批省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绿色化改造项目13项、奖励资金4445万元。
绿色制造正在兴起。引导鼓励我市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创成工信部绿色工厂15家、绿色设计产品11种、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工信厅绿色工厂28家。2022年,我市新增工信部绿色工厂5家,居全省第三。持续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规范化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规范发展,全市累计入选工信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企业2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1家、《废纸加工行业规范条件》企业1家,年综合利用废钢62万吨、处理废旧动力电池185万千瓦时、废纸加工12万吨。
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中的存在问题
“十四五”时期,省下达我市的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为13.5%。要完成目标任务,2023—2025年需年均下降5.1%,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较高。而且,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尚末健全。一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入口”需要加强把关,要在项目招引阶段强化对项目用能及碳排放情况的综合评价,从源头上把握项目的绿色低碳水平。二是能耗指标流转机制需要加快建立,通过跨区域流动的规范性机制,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流动和集聚。三是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需要迅速完善,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提升企业在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方面的积极性。
持续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进一步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6大主导产业集群和晶硅光伏、储能电池、风电装备等13条新兴产业链。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积极运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等手段,推动低质低效型企业加快转型,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一批淘汰类落后产能。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新上“两高”项目能效水平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他项目必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着力推进和发展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较低的优质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储能、氢能等绿色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储能、氢能等产业链。
持续优化提升能源结构。推进区域性集中供热,推动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小火电”机组、自备电厂关停退出。推进非化石能源替代,支持企业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展分布式发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项目开发,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生产工艺电气化改造,引导重点用能行业企业加快用电设施设备改造,扩大电气化终端设备使用比例。
积极推动绿色化改造升级。推进能源审计工作,编制实施节能改造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对照国省能效先进值、准入值,“一企一策”制定能效水平提升改造计划。开展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100台(套)工业窑炉、中频炉实施能效监测和节能诊断,指导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节能降碳诊断,聚焦钢铁、化工等行业,围绕用能环节、用能工艺及生产装置深挖节能降碳潜力。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把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工业园区列入培育计划。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目标要求,在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及汽车零部件、机械、造船、电子等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建设,选树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低碳示范标杆。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加快推广规模化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发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能效指南,根据“十四五”以来相关数据,编制工业分行业能源产出效率,为各地招商引资提供参考,为开展节能审查提供指引,从项目招引、建设的源头上提高能效水平。逐步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机制和能源总量指标动态管理机制,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 、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方案和技术经验。健全政策激励制度,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发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内在动力。
- 11月15日零点起:湖南湘钢废钢品种采购价格2023/11/16
- 11月16日国内废钢市场行情汇总2023/11/16
- 11月16日环京钢厂废钢调价汇总表2023/11/16
- 11月16日唐山瑞丰废钢价格2023/11/16
- 11月16日唐山纵横废钢执行价涨20元2023/11/16